健康促进

Health Promo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促进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科学防控 谨防职业中毒

时间:2024-12-06 来源:本站

在生产过程中,许多行业都会生产或者使用大量有毒物质,从业者在职业生产活动中就可能接触到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的毒物,它们经呼吸道、皮肤或口进入人体,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中毒;还有一些毒物因防护不当会导致严重的急性中毒事件。如果不了解这些毒物的属性和预防措施,会危害我们自身的健康,严重时更会瞬间夺取人的生命。本篇文章围绕化学毒物的定义、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等为您进行详细讲解,科学防控职业病,谨防职业中毒。


什么是化学毒物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即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的来源和接触机会

1.化学毒物的来源

化学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弃物,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化学反应产物。

(1)原料:如生产氯乙烯所使用的乙烯和氯;制造蓄电池所使用的铅。

(2)辅助材料:如生产乙醛时使用汞作氧化剂;氯乙烯合成聚氯乙烯使用氯化汞作为触媒。

(3)中间产品:如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4)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等。

(5)夹杂物:如炼锡过程中夹杂锌、铅等。

(6)副产品或废弃物:如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

(7)热分解产物及化学反应产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分解出的产物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生成磷化氢等。

2.化学毒物的接触机会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接触化学毒物的机会主要有以下生产环节或操作过程:原料开采与加工;原辅材料的运输、装卸和储存;加料和出料;采样和分析;产品、副产品的处理、包装;设备维护和检修;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引起冒锅和冲料;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堵塞;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等。此外,有些作业虽未使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密闭场所作业(如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可能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加水处理时可接触砷化氢。


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化学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亦可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毒物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内。



由于化学毒物本身的毒性和毒作用特点、接触剂量等各不相同,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各异。尤其是多种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更为复杂,严重时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出现多脏器损害。

职业中毒因素可致职业病。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中公布职业性化学中毒有60种。


如何防控职业中毒

1.源头控制。用人单位要了解本单位生产工艺各环节产生的有毒有害因素,按照“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的原则选择使用原辅材料,禁止使用无标签、无使用说明、无生产厂家标识的“三无”原辅材料。

2.工程防护。化学毒物工程防护主要包括密闭、隔离、通风排毒。密闭是防止有毒生产过程中散发、外逸的关键;隔离是避免劳动者与有毒物质接触,有毒有害工种要与其他工种隔离;通风是利用气流控制环境的重要技术方法。

3.合理布局。工艺、建筑布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区域之间应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

4.个人防护。为劳动者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并培训、督促指导正确使用,包括正常工作状态下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例如:防毒口罩、防护手套等)和应急状态下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例如:空气呼吸器、防化服、防化靴等),并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定期维护,按需更换。

5.定期检测。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确保工作场所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加强机械设备和通风装置的维护管理,保证空气中化学物浓度符合要求。

6.加强培训。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工作;提高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使劳动者掌握个人防护用品、通风设施、检测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制定并培训岗位操作规程,避免因违规作业导致化学中毒事故发生。

7.应急演练。用人单位应设置监测报警装置、事故通风、喷淋洗眼器等中毒应急设施,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使劳动者掌握应急救援技能。

8.健康监护。用人单位应落实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患者,及时安排后续的复查、转岗和诊疗。


稿件来源丨事业发展部  程遥

初审丨邢   军

复审丨杜   洋

终审丨徐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