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4 来源:本站
职业场所噪声事关从业者身心健康。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易导致听力下降,引起耳鸣、耳聋……据报道,全球约有6亿工人在噪声场所工作,大约有16%的工人因工作场所噪声而失去听力,严重者可致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类职业病,也是全球最关注的职业性疾患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篇文章为您详细介绍噪声及危害、预防噪声聋的措施等。
守护听力,预防职业性噪声聋,你我同行。
定义
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损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噪声作业是指工作场所8小时噪声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0分贝的作业环境。噪声是存在最广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基本上各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特别是打磨、切割、冲压、粉碎、搅拌等工作岗位会产生严重噪声危害。
类型
根据噪声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3类:
机械性噪声: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切割、打磨机械等发出的声音。
空气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体积突然发生变化引起压力突变或气体中有涡流,引起气体分子扰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鼓风机、通风机、空气压缩机、燃气轮机等发出的声音。
电磁性噪声:电磁设备内部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危害
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最重要的影响是听觉系统产生损害,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称为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是不可逆的听力损失。除了听觉损伤,还可能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功能。可能会有头痛、头晕等表现,还会影响睡眠,出现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肠胃不舒服等症状。长期接触噪声的女性还有可能引起月经异常、痛经等。
预防
长期接触噪声所致的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听力障碍,早期脱离噪声环境后可改善,久之则难以恢复,所以预防是关键。
1.声源控制。针对声源采取噪声治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这是最根本的防治措施。选择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机械设备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
2.控制传播。可以通过隔声、吸声、消声、隔振和减振等手段控制噪声传播,或工作岗位尽量远离噪声源。
3.个体防护。如果因各种原因生产场所的噪声强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护听器的选择指南》(GB/T23466-2009)的要求为劳动者配备耳塞、耳罩、护耳器等个人防护用品。
4.健康监护。职业性噪声聋发病隐匿,损害早期个人感觉并不明显,但通过医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噪声作业工人应进行上岗前体检,凡是有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和功能失调者,不宜从事噪声作业。
5.管理措施。掌握噪声危害现况(劳动者噪声暴露水平及健康危害程度),制订噪声危害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测车间噪声,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做好噪声控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高噪声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减少噪声区域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监督检查护耳器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对听力检测结果进行动态分析,妥善处理噪声敏感者和噪声聋患者;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缩短暴露时间,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
稿件来源 | 事业发展部 程遥
初 审 | 邢 军
复 审 | 杜 洋
终 审 | 徐明莉